京沪唱响文化金融创新中心“双城记”
2013-04-03 11:33:39  来源:中国文化报  作者:杨浩鹏 字号:  电邮 打印
  近几年,北京和上海关于“国际金融中心”名号的争夺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随着文化产业成为这两个国家级金融中心城市的支柱产业,文化产业投融资领域的纵深发展不断加快文化和金融对接的步伐。过去两年,京沪两地的相关主管部门和学界先后提出要借助自身已有的金融基础,创建国家级文化金融创新中心。一场文化产业领域金融中心地位争夺的“双城记”大戏就此拉开帷幕。

  北京: 加速文化和金融的融合

  北京市近日发布的该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2年北京市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592.5亿元,同比增长14.4%,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4.6%,居各行业首位。看得出,金融行业依然是带动北京市经济和财政收入增长的第一支柱产业,战略产业地位也进一步巩固。而紧随其后的,则是文化产业。2012年,北京市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2189.2亿元,比上年增长10%,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2.3%。

  两大支柱产业的强势,引发了更多遐想。“如果文化产业的发展和金融产业的发展能够有效融合的话,未来首都文化产业发展的空间将更加广阔。”北京市国有文化资产监督管理办公室(以下简称“北京市文资办”)主任周茂非说。而在此前,北京市已率先提出了要创建国家文化金融创新中心,并启动一系列措施。

  2012年6月,北京市文资办成立,其工作的重点之一就是推动文化与金融的融合,健全文化投融资服务体系,放大政府资金效应,为首都文化产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成立当天,北京市文资办就与10家银行签订1000亿元授信额度等文化金融创新发展协议。2012年8月,北京市委宣传部和北京市金融工作局联合出台《关于金融促进首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意见》,提出建设文创信贷、股权投资、企业上市、保险保障等文化金融服务体系。业界分析认为,该文件旨在促进首都文化资源与金融资源的全面对接,形成覆盖文化企业和文化产品全生命周期、文化产业全链条、文化市场全交易环节的金融创新体系。

  “在此背景下,打造立足北京,辐射全国,引领世界的文化金融创新中心和国家的文化金融综合改革试验区显得尤为重要。从资源配置来讲,首都的文化资源配置最丰富——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北京文化积淀深厚,人文资源也很丰富,创意人才荟萃,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为北京的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一个丰厚的基础。”周茂非表示,北京的金融资源也是在全国最丰厚的,“北京市虽然没有叫全国金融中心,但是实际上全国金融资产绝大部分在北京,一行三会的决策机构、几大国有银行总部都聚集在北京,所以北京的金融实力应当说是相当雄厚。”在周茂非看来,这为北京创建国家文化金融创新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上海:创造文化金融的多个“第一家”

  上海市日前发布统计数据显示,2012年上海金融业实现增加值2450.36亿元,同比增长12.6%,占GDP比重12.19%。另据相关部门预估,2012年上海文化产业增加值也将突破20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10%。由此可以看到,上海在金融领域和文化产业领域取得了和北京不相伯仲的成绩。

  记者注意到,近两年来,上海市出台的相关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多与金融相关。据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副局长贝兆健介绍,上海文广新局将在此前与中国工商银行等八大银行签订“百亿授信”——上海影视产业在未来5年提供130亿元授信等措施的基础上,2013年继续推出系列文化金融措施推动上海发展成为全国文化金融中心。

  赛迪经略管理顾问有限公司城市发展研究中心咨询师张少伟表示,上海作为我国的经济中心和长三角的核心城市,上海市国际化大都市、国际金融中心和国家中心城市的城市定位使其有责任,也有义务加快文化金融服务创新,成为全国文化金融创新的领头羊;上海市具有的全国无与伦比的金融基础和优越的文化金融生态环境使其有能力成为全国其他城市所不具备的打造面向全国乃至面向世界的文化金融创新中心的现实基础。

  上海市文化与金融对接能力强,文化金融生态环境居全国前列,尤其是其创新的文化产业融资机制、文化产权交易机制和完善的文化金融合作政策更是在国内文化金融创新中开辟出一条条新路。如2009年创设了全国第一家文化产业投资基金“华人文化产业投资基金”,随后上海又先后成立数只在国内影响力极大的投资基金,而在去年底又创建了百亿元的上海文化产业股权投资基金。2009年,上海还建立了全国第一家文化产权交易所,为文化产业创设了投融资新渠道和产业资本退出通道。上海为创新银行信贷投向引导机制,还成立了上海东方惠金文化产业担保有限公司,几年间为多家中小文化企业提供了融资担保……

  为有效推动文化与金融的融合,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提出要在未来加强文化和金融在主管部门政策制定上和相关项目上的对接。贝兆健表示,未来希望上海通过建立文化主管部门、金融主管部门以及金融机构的联席会议制度,以固化政府部门推动文化与金融资本、社会资本互相融合的对接平台。

  京沪应相辅相成

  “从战略的高度讲,建设文化金融创新中心是实现世界城市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大家可以看一下,像纽约、伦敦、东京、巴黎这些全球公认的世界城市、文化和金融的资源集聚,文化和金融的融合发展也是非常广泛,这样才巩固了他们世界城市的地位。”周茂非说。

  作为中国的首都,北京的优势在于坐拥众多金融机构和国有企业的总部,且是中央金融经济决策中枢所在地;而上海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已成为当时的远东金融中心,历史积淀的商业文化及海纳百川的开放姿态,使得上海金融生态环境与国际水平更为接近。以上也成为此前各界对于两地各自优势的共识。

  对于两地的短板,根据由全国人大财经委副主任委员吴晓灵牵头撰写的《中国城市金融发展水平评估报告》,金融市场的发展水平是北京的短板;而对上海来说,制约金融市场发展的行政管制弊端尚未根除,建立适应金融创新和金融全球化的监管体系的步伐尚未迈出,上海本地的开放心态和创新精神还有待加强,这一切都将制约上海金融中心的建设。不过,金融市场则是上海的强项。北京、上海两个城市在金融中心的创建中可以相辅相成、携手并进。

  “文化金融创新中心应具体打造成文化企业的投融资平台、文化项目的孵化平台、文化企业的信用评价平台、文化要素的配制平台、文化金融人才集聚的平台以及文化金融信息传播平台。”周茂非说,而上述六大平台的建设,仅仅依靠仍处于金融中心初级阶段的国内单独一个城市的力量显然难以实现。

  其实,一国之内并存多个金融中心不乏先例,如德国的法兰克福、汉堡和慕尼黑,日本的东京、横滨和大阪。而在国土面积与中国同样广袤的美国,除了国际金融中心纽约,还有芝加哥、洛杉矶、波士顿等城市,共同构成了支起美国这个全球第一经济体的金融梁柱。而这些金融中心周围,无不以该地区强大的金融服务能力培育出强大的文化产业实力。

  随着北京、上海等地区的文化产业快速发展为当地的支柱产业,文化金融创新中心的配套建设便成为当务之急。有学者表示,对于现如今中国的文化产业发展而言,与其在构建顶级金融中心上重复建设、竞拼内耗,不如量体裁衣,根据各区域乃至各个省市文化产业发展的差异竞争优势,寻找区域自身特色定位,并形成交相辉映的文化金融服务格局。


最新文章
图片主题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